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财神争霸8官方下载 > 新闻动态 >

新闻动态

芯片风暴再起!美中博弈激烈权威政策牵动全球供应链

风向从来不只吹向一边。近几年围绕半导体的博弈,让人看到一张极其密集的产业之网被不同力量反复拉扯:设计在美国,制造在东亚,设备在欧洲,材料在日本与中俄,资本与政策在各国间反复换手。有人试图一刀切断,但线头一动,另一边就跟着抽紧,这不是口号能解决的工程。

谁握住了环节,谁就握住了决定权

如果把芯片做成的过程拆解成四个门槛:设计、制造、设备、材料,美国确实在设计上拥有话语权,英伟达、英特尔等公司在EDA工具与架构上堪称“教科书”。但绝大多数先进芯片并不在美国本土出炉,它们依赖台湾的台积电与韩国的三星生产线;最关键的光刻机来自荷兰的阿斯麦(ASML),不少核心化学品和特种材料则长期由日本厂商把控。如此分工,意味着任何一条链的政策变化都会牵动整网。

正因如此,2019年以来美国对华为、中兴实施的限制、2022年推出的芯片法案、到2025年5月暂停部分软件和化学品对华出口,每一步都需要与盟友协调。以阿斯麦为例,某些机型的出货要看美国点头;但荷兰企业也要掂量经济账,中国是它们的大客户,退出市场等于主动砍掉营收。日本与韩国的企业同样权衡——2025年3月,美国敦促盟友进一步限制中国半导体,东京与首尔并不抢着站队,荷兰也在观望,担心丢掉占全球40%至50%的中国市场份额。这种犹疑不是政治懈怠,而是商业理性。

展开剩余86%

材料与节点拔河,谁也不轻松

过去人们多谈EUV光刻机的稀缺,如今更敏感的锗、镓、石墨这些精炼材料逐渐被摆到台面上。中国与俄罗斯掌控了全球82%的精炼供应,这是做3到14纳米芯片的必需品。若中国只减少20%的供给,测算显示全球芯片产量可能立刻掉34%,物流绕行、空海运输的替代路线又把成本抬上去。2024年底,中国对美国禁出口镓与锗,效果并非只停留在新闻,美国半导体企业随即感到“供应紧”、价格波动、交付延长的综合压力。

原材料侧的“卡点”与制造侧的“卡脖子”相互加码,构成政策博弈的真实背景。在这层面上,复杂度不是谁拍桌子就能降低的。

产业“回流”与现实摩擦

美国在2022年通过芯片法案,拿出520亿美元鼓励制造回流,本意无可厚非。但落到地面,亚利桑那的台积电厂推进不顺:劳动力培训跟不上、文化差异磨合难、许可审批周期长,这些并非媒体的戏剧化描写,而是工程项目的典型阻力。白宫数据直白地显示,美国半导体产量占全球约10%,相较1990年时的37%大幅回落;2020年东亚合计已拿下约75%的份额。产业重心迁移三十年,靠一纸法案逆转并不现实。

企业的算术比口号更有力

波士顿咨询集团给出过一组敏感数字:如果完全禁止芯片对华出口,美国可能丢掉18%的全球份额与37%的营收,外加1.5万到4万高薪岗位的蒸发。这种损失不是抽象的。2025年4月,美国叫停英伟达H20芯片对华销售,到了7月又批复恢复,原因是英伟达与AMD同意拿出中国AI芯片收入的15%换取许可。这看起来像一次“拿捏”,其实更像一种市场妥协:企业在账面上找到了能被华府接受的折中,而华府也在政策与产业之间寻求平衡。

设计强、制造弱的结构,让企业对中国市场高度敏感。英伟达这类公司正是“靠规模吃饭”,一刀切意味着主动削增长曲线。

“中段”扩张与系统化组装

另一条线索是市场层级。彭博社在今年的报道中提到,过去四个季度全球增长最快的20家芯片企业里有19家来自中国,这个榜单侧重的是45纳米以上制程的企业。它们服务的是汽车、家电、工业机器人这些占全球约90%应用场景的“中段”市场,而非10%体量、但利润更高的尖端算力。中国在45纳米以上制程已实现自给自足,甚至有“产量超全球其他总和”的说法;这类产能既填了制造业的腹部,也让系统整合变得更“接地气”。

所谓系统级方法,就是不执拗于单颗芯片的性能天花板,而用集群去拼算力。华为的Ascend芯片集群常被拿来举例:把约1000颗芯片并联协作,用算法与工程手段把吞吐拉上去,据称能达到英伟达GB200的水平。在另一些领域,硅光子学实验室不断校准激光器,努力把“光算力”引入数据中心;深圳的发布会上,国产AI芯片路线图与现场性能演示成为舞台中心。

禁令的另一面:逼着对手进步

2022年10月的禁令给中国按下了“加速键”。2023年中国半导体进口额下降约15.4%,本土自给率升至26%,2025年被普遍看好还会更高。中芯国际被大量报道为在无EUV设备的情况下推进5纳米工艺,哪怕落后西方一两代也在追赶;中国7纳米产线的进展,据美方情报系统承认,监控并不充分。特朗普时期的先进制程设备限制,拜登继续扩大,但中国工程体系选择“绕路”——用碳纳米管、二维晶体管做新型器件。2025年3月,北大团队宣布突破,说是速度快了约40%、能耗低了约10%,这让“材料路线”的可能性更受关注。有人强调高NA EUV是2纳米以下的必选,但也有团队尝试“激进EUV方式”与三进制逻辑,争取在物理极限前再挖一层空间。

这类投入并非零散。政策面上,中国设立了约4750亿美元的基金,2024年有13家设备供应商营收增长26.5%,把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逐步填平。企业订单并非只是账面漂亮,2021年中国芯片销售额约1500亿美元,2023年涨至约1795亿美元,面向2027年的复合增长率被估算在7.31%左右。

规则之争与盟友的耐心

美国试图用“外国直接产品规则”(FDPR)去管到非美企业的制造环节,这是法律与管辖边界的一次延展。问题在于,盟友的商业考量仍旧存在。2025年5月对EDA软件的限制一出,Synopsys与Cadence股价立刻起伏;中国正推进自研EDA工具,希望在设计链路上减少“外部锚”。政策分析方面,《Foreign Affairs》指出出口管制可能反而促使北京自强,CSIS的研究也认为,针对AI芯片的限制有效,但整体看中国半导体生态在变强。《华盛顿邮报》的专家甚至提出“四管齐下”的进一步策略,但产业界与市场给出的反馈并不统一。

镜头拉回到实验室与车间,DeepSeek在2025年1月推出R1模型,声称在性能上接近谷歌与OpenAI,并且是在华为芯片上完成训练。这条新闻与“芯片被堵”的叙述摆在一起,更显得时代的复杂:算力组织能力与材料设备约束在同一版图上互为因果。

机器不能被“砸掉”,供应链也不会被“戳破”

一个常被忽视的现实是:大陆如今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阿斯麦光刻机存量,已经买到手的设备是不可能被回收或“就地作废”的。半导体的全球化趋势很难逆转。即便要绕开中国原材料,运力与航线都要重新布局,成本随之飙涨;而在欧洲,欧盟投资法国的AI初创,欧盟中国商会也在推动产业对话,以免单边措施让企业互相取代。2025年9月的全球会议上,代表们交换名片、铺陈合作,稀土限出口引发美国材料价格波动,供应链在拉扯中恢复而非崩塌。

在更细的门类上,存储端也在进展。NAND的自给率被报道达到48%,存储芯片在堆叠测试上寻找跨越;BRICS国家的太阳能产业增长让面板出口跟着上扬。美国提出“1:1芯片规则”以减少海外依赖,中国则加速设备采购,双方都在拿国内政策与预算给产业加码。

东亚的份额与美国的抉择

1990年美国占全球半导体约37%,到2020年只剩约12%,东亚拿走约75%——这组数据常被当作“全球化的见证”。套用一句古语,“人谋不臧,天道不违”,产业路径一旦形成规模优势,逆向扭转就会成为长期工程。美国不愿全面切断,其实是怕自伤。英伟达、AMD这样的公司早就把中国视作重要的营收与增长来源,禁令意味着它们要在研发预算与利润之间做更艰难的选择;而盟友的企业更怕的是被替代,一旦退出市场,竞争者会立刻填位,这在荷兰、日本公司的公开表述里时常可见。

中国的叙事则是“越挫越勇”。有人宣称中国成为唯一芯片自给自足的国家,这句话在产业层面值得多加检验,但它反映的心理是真切的:禁令没有让项目停在图纸上,反而让堆栈式的系统方案、材料探索与工艺攻关并行推进。大陆的企业在深圳的路演里公布AI芯片路线图,实验室里不断调整激光器去做硅光子学的里程碑,市场端则用数量巨大的中段芯片把数字工业装上“车轮”。

故事还在继续,镜头需要多角度

把过去五年的动态放在一张时间轴上,会看到三条交错的线:政策的推拖、企业的算术、工程的迭代。政策龙头挥动,想象的是切断;企业算盘拨动,计算的是份额与回报;工程师站在厂房与实验室之间,试图在有限的供给与设备下把工艺再拧紧一圈。ASML、台积电、三星、英伟达、英特尔、Synopsys、Cadence与华为、中芯国际、DeepSeek,名字在新闻里反复出现,它们代表的是不同环节的压力与应对。

从叙事上美国的“外国直接产品规则”与盟友犹疑,映出治理半径与市场半径的碰撞;从数据上2019、2022、2024、2025这一串年份背后,是不断试错与再平衡的过程。若把出口管制当成唯一工具,力量会在产业的反弹中被消费掉;若把合作当成不可言说的妥协,又会忽视供应链的系统性风险。

更有意义的提问也许是:在一个全球半导体预计于2025年达到约7010亿美元、仍然维持双位数增长的行业里,政策如何与工程共同进化,而不是彼此拖拽?当原材料、设备、制造和设计呈现出高度耦合,任何国家的路径都需要尊重“系统规模”的现实。芯片产业的网络密到几乎没有冗余,切断的代价不仅是对方的疼痛,也是自己的失血。这一事实,经历过多轮禁令与恢复的决策者应当已经体会到了。

或许这就是此时此刻最朴素的历史感:力量可以选择方向,但不能改写结构;禁令能够改变节奏,却难以否认规模。谁能在这张网里找到新的稳定点,谁就能在下一轮上升期里坐稳位置。

发布于:天津市